了解大栅栏 > 历史及现状 >
文化历史
概述

宣武地区的商业文化、士乡文化、会馆文化和梨园文化等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文景观,彰显南城乃至整个北京的风貌。位于宣武东北部的“大栅栏地区”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代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人士在这里交汇,兼容并包,久而久之形成覆盖人们不同方面生活的艺术文化。

《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清代李渔撰,是一部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学者、历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认为《闲情偶寄》是“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文学家林语堂说此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闲情偶寄》以八个部分兼容并包的演绎了中国人生活艺术的各个方面。这点与大栅栏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八部分分别是:

词曲:原意为戏曲的创作,如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等,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梨园文化,演绎为梨园博物馆、梨园名人故居等多种内容。

演习:原意为戏曲的演绎,如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等,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演艺文化,演绎为中国唱片博物馆、音乐超市、剧场等。

声容:原意为女性姿色风情的品味,如选姿、修容、治服、习技,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休闲及服饰购物文化,演绎为各类四合院SPA、美容会所及服饰品牌店。

居室:原意为居室布置的各类讲究,如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等,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胡同居住文化,演绎为各类特色的四合院建筑风情。

器玩:原意为各类器玩的赏鉴,如制度之橱柜、古董、酒具、灯烛等,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古玩文化,演绎为琉璃厂东街的古玩店铺。

饮馔:原意为食品的品鉴,如蔬菜、谷食、肉食中各类食材的用法及鉴赏,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饮食文化,演绎为八大菜系名品区及门框胡同小吃等多种内容。

种植:原意为各类种植物的赏鉴,如牡丹、梅花、海棠、玫瑰、水仙等,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植物装饰,演绎为以各类观赏植物成为胡同的重要景观。

颐养:原意为各类生活方式的调养,如行乐、止忧、调饮啜、节色、却病、疗病等,这里引申为大栅栏的养生会所文化,演绎为各类养生会所等多种内容。

明朝初年,正阳门外开始建廊房,出现各类商业活动。清代开始,这一带商业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出现同仁堂、马聚源、瑞蚨祥、内联升、老凤祥、天蕙斋鼻烟铺、聚庆斋、厚德福、六必居、张一元、步瀛斋等众多百年老字号。老字号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独特经营理念,成为一种“品牌”。过去,老北京人就有“头戴马聚源,脚蹬内联升,身穿八大祥”之说,这就是老字号的魅力。

大栅栏街的繁华带动了周边廊房头条、二条和三条,珠宝市街、粮食店街、观音寺街及西河沿街的金银首饰店、旅馆等行业。廊房二条、三条则云集珠宝玉器店,廊房二条被称为“玉器街”。

1919年,据京师总商会统计,大栅栏地区共有31个行业4495家店铺。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

由于大栅栏地区商贸繁荣,也使这一地区成为当时资金的集散地,清代珠宝市街集中了铸造宝银的26家官炉房。当时从全国交来的税银,都要在此重新融铸后才能运到户部国库。珠宝市街的钱市胡同,是旧京银、钱交易场所,这里每天的比价操纵全城钱业行情。施家胡同则因为集聚了同元祥、裕兴中、福生、启明和三聚源等十几家银号,被称为“银号街”。为这一地区的企业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鸦片战争后,外国银行逐渐进入中国,并催生中国本土的银行业,西河沿街先后出现盐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并逐渐取代了票号、钱庄、银号、账局等旧式金融组织。北洋政府时期,全市金融机构有337家,前门大栅栏一带有142家,占全市金融机构的42%,奠定了大栅栏作为北京商业、金融业中心的地位。

大栅栏聚集众多戏曲班社、演戏茶园。200多年中,在此居住的各剧种、各行当的名角、乐师、编剧层出不穷。众多剧种融合发展,演变成后来成为国粹的剧种——京剧。大栅栏作为京剧发源地,见证这一剧种从诞生、发展到繁华全过程。

嘉庆四年(1800年)下旨“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并把内城的戏院全部迁到外城,很多戏院就近迁至离内城最近的大栅栏,这一地区自此密集戏院。从清嘉庆年间至民国,这里云集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广和园、中和园、同乐园、文明园、开明戏院、第一舞台等著名戏院。当时享誉京城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都在这些戏院演出,并寓居大栅栏的各条胡同,因此梨园界流传一句谚语:”人不离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京剧诞生后,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梅兰芳、王瑶卿、陈德霖、余三胜等众多名角大腕都曾在大栅栏的胡同里居住,至今人们漫步在这些胡同中,还能随处发现很多保存完好的这些名人故居。其他从事戏曲的艺人、乐师、编剧等从业人员,散布在大栅栏的大小胡同中,数不胜数。晚清沈蓉圃曾绘制一幅闻名遐迩的名伶剧装写真画——《同光名伶十三绝》,成为京剧史的重要史籍,画中的所有名伶大多都住在大栅栏。

大栅栏西部的琉璃厂文化街是“士乡文化”的代表。清乾隆年间,官府下令将前门外和内城的一些书摊迁到琉璃厂空地,适应来京赶考的考生购书需要和编修《四库全书》的需要,这给琉璃厂的古旧书业带来空前繁荣的发展机遇,从此这里陆续聚集经营古旧书刊、文献奠基、文房四宝、传统字画、碑帖、古玩等一百多家店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特殊作用。至今,一得阁、戴月轩、文盛斋、博古斋、中国书店等百年老店仍然屹立于此。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些力图救亡存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启蒙主张,其中以报刊激发民众,开阔眼界、了解形势和增长新知为最好手段。大栅栏地区先后出现报馆40多处。其中,当时我国北方唯一的妇女报刊——《北京女报》,就在羊肉胡同(今耀武胡同)诞生,是由张展云母子创办。这份报纸曾引起慈禧太后重视,老佛爷每日必读《北京女报》。回族同胞丁宝臣在小马神庙(今培智胡同)创办我国回族最早的白话文报纸——《正宗爱国报》,在北京很有影响力。丁宝臣也因为捍卫民国、支持共和,成为被袁世凯杀害的第一位报人。

杨梅竹斜街因为与琉璃厂相邻而染上浓郁的文化色彩。民国时期,这条街成为出版业集中地,拥有正中、世界、开明、广益、大东、大众、中华、环球等众多知名书局。许多文化名人都曾与这里发生过密切关系。

大栅栏美食荟萃。《朝市丛载》中,就记载了煤市街的众多美食,如万兴居酱肉、致美斋熘鱼片、泰丰楼烩爪尖、百景楼烩肝肠、普云斋酱肘与酱鸡。据1910年统计,煤市街有著名饭庄15家,如致美斋、致美楼、悦宾楼、泰丰楼、同聚馆、天兴楼等饭庄,是京城饮食行业翘楚。

门框胡同是清代和民国时期誉满京城的小吃一条街,胡同里有“复顺斋酱牛肉”、“年糕王”、“豌豆宛”、“馅饼路”、“爆肚杨”、“褡裢火烧”、“德兴斋烧羊肉杂碎汤”等众多名小吃,饮食摊店一家挨一家,整条胡同小吃香味不断。那时候很多京剧名伶在周围的戏院唱完夜场,会到小吃摊吃小吃,京城里达官贵人、贩夫走卒都爱来这里听戏,到这里的小吃摊吃小吃,希望能有机会尽距离一睹名角风采。

解放前,大栅栏地区114条街巷中有各省、县级工商、文人会馆103处。当时文人会馆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理想公共场所。商业会馆为京城传统商业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形成大栅栏地区独特的会馆文化。

会馆文化的起源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密切相关。每次考试期间,大批举子从全国各地汇聚天子脚下,很多人到了京城后,需要自己想法解决食宿问题,而考试结束后,很多落榜举子会滞留京城继续寒窗苦读,以准备三年后再考。举子们的饮食住宿就成了个大问题,很多出身贫寒的举子负担不起这些费用,后来就有一些已经荣登仕途的同乡官员自发组织起来,号召在京的同乡官员、富商、乡绅和名仕共同出自,购买房产,作为同乡应试举子的暂时栖身之所,“会馆“自此诞生,如樱桃斜街的“贵州会馆”。

商业会馆则是工商业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排除行业内部竞争,抵制欺行霸市和权贵盘剥,同时也为从事转运贸易的商人提供驻足、存货、议事的场所,集资兴建“工商会馆”,如西河沿街浙江绍兴银号商人修建的“银号会馆”(又名“正乙祠”)。

北京是六朝古都,历经汉、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多个民族统治,很多民族混居,这导致在宗教信仰上出现多元化特点。这一点也在大栅栏有充分体现,佛教、道教、清真教等各种宗教信仰都在大栅栏得到广泛祭拜。1930年,据北平市社会局调查,大栅栏地区共存庙宇60余处,其中观音寺、万佛寺、火神庙、真武庙、龙王庙、清真寺等都有相当规模,各类庙宇香火鼎盛。如今除了“清真寺”仍保持原貌专事礼拜活动外,其他寺庙都年久失修或已成为居民住宅、机关团体办公场所。

旧时大栅栏为京城繁华喧嚣之地,各路人士汇集于此,妓院业也因此在这里蓬勃发展。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不得不向八国联军偿付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巨款,这对于早已沉屙难返的清政府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此朝廷向各个行业征收重税,甚至将妓院合法化,以增加税收。

当时开妓院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大栅栏地区以陕西巷、韩家潭、百顺胡同等为核心,在多条胡同中聚集了众多一、二等清吟小班与茶室,并以“八大胡同”闻名京城。至1929年,大栅栏地区有妓院296家。“茶室文化”成为大栅栏地区的一个特殊历史文化现象。

旧时大栅栏的妓女大多数都遭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在痛苦中屈辱生活,但其中也有一些佼佼者,并不自甘沦落风尘,例如小凤仙、赛金花,都以其善良和忠义,各自演绎出一段义薄云天的历史传奇,成为载入史册的名妓和义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