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栅栏保护与更新计划
大栅栏紧靠前门,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西南侧,自明朝起到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北京的文化、商业和娱乐中心。数百年来的历史痕迹和社会变迁丰富了建筑和街道的面貌,使这里的空间环境别具韵味。大栅栏作为京城老城区的代表区域,在90年代和00年代城市建设发展及市场转型过程中相对保持原状, 因此保留着建筑和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和北京市其他老城区一样,区域面临着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等问题,商业和社会生态系统逐渐衰落。
在此背景下,大栅栏保护和更新计划于2011年开始启动,旨在推广更新计划的实施,并且建立长期的通过设计改善区域生活质量,复兴本地文化的模式。区域内建筑及非物质遗产保护和恢复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就可复原的历史街区的社会和文化评价体系和微观经济的存活,向社会和社区设计的应用方法提出挑战,把共同设计和集体思考置于整个更新计划的中心。
>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
从2013年起,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一个长期项目,同样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大栅栏新街景”(2015年起更名为“大栅栏设计社区”)的一个版块,“大栅栏领航员”通过设计征集的方式,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公众难题,形成实践试点,用创造性思维和设计面对挑战,通过示范激活,给大栅栏及内部社区带来直接积极的改变,推进本地居民及商家参与地区共建。
> 2016大栅栏领航员项目征集
2016大栅栏领航员以“胡同新空间”和“老字号再造”为主题,面向国内外专业设计人员、设计院校师生、设计爱好者、设计机构等,征集落实可持续的项目发展方案,共同参与保护更新大栅栏特殊的建筑环境和文化生态。
第一板块:胡同新空间
大栅栏传统公共空间
北京旧城内的传统公共空间主要由街道胡同、寺庙道观前广场、定期开放的庙会广场,以及一些自然类型的园林绿地组成。
和北京旧城内大多数区域一样,大栅栏的公共开放空间以街道为主,城市生活大多集中在大大小小的街道和胡同中,是分散的线形空间,承载着物质生活、商业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功能。大栅栏地区斜向东北的胡同、东西方向的胡同和许多无序胡同混杂的胡同形态,保留着“北京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
大栅栏地区的寺庙众多,除了宗教功能以外,也是包含商业活动在内的综合性社会活动空间。在民间,许多寺庙都是节日期间百姓聚集的场所,除了宗教活动之外,还有许多民俗活动与时令活动,以扩大寺庙的影响力。现在大栅栏可考的寺庙遗迹共有23处。
除了寺庙以外,由于大栅栏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商业、文化、娱乐聚集地,会馆、青楼、梨园等公共空间也众多。
现代大栅栏公关空间的丧失
为城市问题突出敏感的旧城区,大栅栏面临旧城改造、现代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挑战。
如上所述,胡同是北京旧城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也是旧时城市生活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场所,在现代居住观念形成后,胡同形态上从尺度、封闭性以及界面的单调性等特点均不利于居民开展公共活动。
另一方面,大栅栏地区作为北京旧城文化的源头,历史上大量的商铺、会馆、文人活动聚集于此,是极重要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目前该地区仅剩为数不多的建筑遗迹,大多数被占用作为了居住使用,且内部拥挤不堪,私搭乱建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文化空间的失落是导致公共空间活力丧失的原因之一。而政府规划或者提供公共空间,例如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并没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需求,例如停留、交谈、休息、乘凉、打牌下棋等等。
公共空间的丧失不仅是在空间性质方面的问题,也是社会性上的转变,从社区人口结构的转变、邻里私人空间及公共空间的模糊性、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满意度及归属感等问题都有体现。
现代的大栅栏公共空间类型
(1)公共管理及服务空间
公共管理空间主要是大栅栏街道及社区居委会,以及它们附属的活动空间。大栅栏一共有九个街道,分别是:三井社区、西街社区、百顺社区、大安社区、石头社区、前西社区、煤东社区、延寿社区以及铁树社区,除了提供社区服务,还会组织居民参与各类问题活动,例如组织摄影队、女子救火队、三井儿童加油站等等每个街道的特色项目。
公共服务空间主要是浴室、社区医院、养老院、慈善超市、便民菜站等服务机构。
(2)居民生活空间
居民生活空间是街道胡同、社区绿地及小公园等。
胡同是大栅栏旧城公共空间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公众基础最广阔的一部分,是北京旧城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旧城公共空间公共性营造和发展的起始点。而区域绿地及公园相对较少,使用率低,没有发挥太大的公共作用。
(3)商业活动空间 (社区商业)
随着传统公共空间的逐渐消退,商业空间被认为逐渐成了“21世纪最后的,也是最为普及的公共社会空间”。其中,社区商业的特色有明确的空间范围,从业者及消费者大多为社区居民,并且他们之间更容易产生更多互动,形成消费活动以外的社会关系,是区域极为重要的公共空间。
(4)文化及教育空间
文化设施除了承担日常的教育和宣传功能,同时也是大型事件性公共活动的载体,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影响力是瞬间的也是强力的,例如大栅栏区域内的小学及幼儿园,以及街道的社区活动中心及图书室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有空间去进行改善的居民生活空间,以及通过改造大栅栏现有空间成为未来可以进行运营的商业及公共服务空间等。
主题一、模糊的杂院公共空间
现状与难题
-院落内多主体共生状态,不仅是人口众多,结构上也比较复杂;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界限不明确,院落内部已经逐渐变成半公共空间,但是无论是房屋加建、储物、晾衣、车辆停放等空间使用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易引起矛盾;
-院内存在的空间博弈平衡,目前院落内呈现的平衡是通过长期博弈形成的,但是微小的变化也容易打破这种平衡。
设计挑战
-解决院落内公共空间中居民生活上具体存在的问题,美化环境空间,例如院子铺地、上下水设施、违建整理、院内墙面粉刷、照明改善、遮雨棚、绿化景观、杂物堆放及储藏等;
-通过设计在院落内区分开私人及公共空间,更加明确功能界限;
-通过改善空间细节,使公共空间发挥对公共活动有利的以共识为导向的作用机制,并且协同作用,刺激空间中的不同意见个体积极交流,以利公共活动的开展的空间微设计方式;
-整个过程通过设计及改造使公共空间促进不同意见个体(居民)之间达成共识,保证意见公开的居民之间地位的平等,能够自由表达不同意见,并在讨论将意见统一。
-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居民参与改造,以及改造后的成果维护等,形成居民的协同共商机制。
研究与实践方式
研究与实践方式
-对象:以10个居民的院落公共空间(详情见末资料包,可下载)为对象进行研究及实践,改造对象不涉及居民自有房屋或其它类型的私人空间;
-工作方式:共征集10个工作组/个人,由大栅栏每组分配一个院落进行研究、设计及改造实施;
-工作组人员组成:建议每组包含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居民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改造费用:整体院落的公共空间改造费用上限为人民币2万元。
参与方式
1,7月25日前报名:在线填写项目申请表;同时提交履历,发送至 dashilarproject@dashilar.org ,注明“领航员报名-胡同新空间-主题一”,入围者将收到通知并确认现场调研相关事宜,确定具体院落;
2,
现场调研、方案设计及实施:每个院落以工作组的形式进行工作。建筑/景观设计、专业社会工作者等不同背景人士将共同进行工作,大栅栏提供相关施工配合;3,整体院落空间的改造实施要求于9月15号前完成,并于2016设计周期间在大栅栏区域内呈现,包括集体展览、以及项目的实际改造成果两个部分。
主题二、胡同街道改善
现状与难题
-胡同整体环境杂乱,缺少绿化;
-胡同尺度狭窄,过多的停车及杂物堆等放进一步挤占空间,不利于居民进行停留;
-缺乏城市家具例如座椅等设施,不利于人群的聚集,促进邻里交往;
-胡同沿街墙面、外露电箱盒等“恢复历史风貌”的相关美化手段缺乏基本审美。
设计挑战
-对胡同居民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包括日常活动类型、参与程度、使用习惯、熟识程度、居民关系等进行基本调研;
-考虑胡同的不同层面及要素,从胡同形态、界面(边界)、胡同节点、入口、胡同小品等不同方面进行调研及设计,并和居民活动习惯进行相关性分析;
-解决胡同街道空间使用者具体存在的需求,例如胡同晾衣、雨棚、垃圾桶、自行车停车设施、城市家具、绿化、储物、养老及残疾人辅助、儿童娱乐设施等;
-从设计角度,可以从多功能集合、模块化设计等角度出发,一方面充分利用空间,一方面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地进行弹性实施;
-从材料选择的角度,选用材料要耐久坚固,考虑与环境的融合及经济性;
-通过改善空间细节,使公共空间发挥对公共活动有利的以共识为导向的作用机制,并且协同作用,刺激空间中的不同意见个体积极交流,以利公共活动的开展的空间改造方式;
-通过设计提升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社区的认同感。
研究与实践方式
-对象:以大栅栏区域三井社区茶儿胡同整体(详情见末资料包,可下载)或者以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其胡同基本形态(形态、界面、节点、入口),配套设施(城市家具等)、环境(绿化等)以及居民使用情况等;
-工作方式:参与者从解决胡同公共空间问题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参与方式
第一阶段 概念方案展示及雏形制作阶段
1,7月25日前报名:在线填写项目申请表,同时提交履历与500字以内参加计划说明,发送至 dashilarproject@dashilar.org ,注明“领航员报名-胡同新空间-主题二”。
2,8月15日前提交方案,通过者将通过项目介绍、答疑及现场调研后,提交具体方案,大栅栏方将对提交的方案进行最终评审。
3,8月20日名单公布。
4,9月23日-10月7日 概念方案展示:第一阶段成果将于2016设计周期间在大栅栏区域内呈现;包括集体展览、以及项目的实际改造成果/独立项目的概念展示(装置或展板)两个部分。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大栅栏方将甄选优秀方案自2016年10月起实施。
主题三、微型公共空间及功能创造
现状难题
-区域内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从数量及类型上无法覆盖整个区域内居民的需求,服务对象有限,特别是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方面尤其缺乏;
-区域内消费空间大部分主要服务于游客,服务于社区的商业业态单一,由于主要人口以老弱病残及外来人口为主,主要的社区空间是日杂、菜站、食品烟酒等,社区内缺乏大型超市及正规便利店,缺乏日常消费的中端餐饮,缺乏现代生活小区中常见的生活配套;
-公共服务社会资源的介入模式尚未有明确的模式,从资金来源到可持续经营模式尚未得到保证。
挑战
-改善或者增加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区商业;
-通过调研空间及居民,了解目前空间状态、居民需求以及周边业态环境等,并进行分析,提出适当可行的建议或者操作可行的整体规划/策划方案;
-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空间提出空间业态运营的提案;
-通过在设计周期间设计制作推广活动(和大栅栏一起)进行推广,吸引相关投资人进行参与;
-提高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在商业利益、居民需求以及政府绩效之间达成平衡。
研究与实践方式
-对象:以大栅栏区域社区商业一条街——延寿街上的空间群组(共包含5个门牌号,详情见末资料包,可下载)为对象;
-工作方式:参与者可以自由从群组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空间作为对象,进行调研设计及运营方案的提案。
参与方式
第一阶段 概念方案展示
1,7月25日前报名:在线填写项目申请表,提交履历与500字内参加计划说明,发送至 dashilarproject@dashilar.org ,注明“领航员报名-胡同新空间-主题三”。
2,8月15日前提交方案:通过者将参加项目、答疑及现场调研后,提交具体方案,大栅栏方对提交的方案进行最终评审。
3,8月20日 名单公布。
4,9月23日-10月7日 概念方案展示:阶段成果将于2016设计周期间在大栅栏区域内呈现,包括展览、以及方案推广两个部分。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获得支持的方案将自2016年10月起实施。
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 2016大栅栏领航员:
胡同新空间资料包 Hutong Vision Data Pack-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