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2016大栅栏设计社区 城市象限
2016-11 04

项目名称:“观众”大栅栏人本观测
项目类别:大栅栏大数据体系研究
观测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区域
观测时间:2016年设计周期间
主办方:大栅栏跨界中心 | 北京广安控股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方:人本街道实验室(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巨磁
数据来源:北京腾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从一张图说起。
这是 2016 年 1 月 11 日下午 3 点,北京旧城南城区域的人流热力图。作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西侧大栅栏、琉璃厂区域的人流密度与城市活力特别突出。

图片来源:百度热力图

在旧城的更新实践中,大栅栏区域采取了全新的保护与更新政策,以渐进式有机更新,微循环的方式开展,避免了大拆大建,所以保持了较好的城市活力,居民在这里经营自己的生活,呈现出积极良性的发展态势。

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街景

现在看来,这种城市更新策略更凸显出大栅栏有机更新的难能可贵。所以我们决定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去观察大栅栏这样一个极具多样性的城市样本。

传感器在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怎么玩?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起了 “人本街道实验室”,致力于街道尺度,以人的观察为核心的城市观测、设计、治理实践,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和图像识别的相关技术和微观尺度的城市观测与设计方法,以大栅栏地区为试点进行人本观测实践,通过大栅栏样本对数据采集的技术、成本和收益进行评 估,为后续在大栅栏及中国其他街区开展大规模可持续微观尺度的人本观测打下基础。在TalkingData,亿阳信通,浙江巨磁,EcoCount等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在大栅栏设计周期间的几个重要场所布设了如下传感器:

大栅栏区域传感器布设

基于传感器,对于微观尺度的观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计数:对街道行人(步行者、自行车和机动车)流量以及不同场地到访人数进行计数。摸清人流的分布和驻留情况。
2、外在属性: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观测对象的外表(服装、行为方式、是否戴眼镜、是否长胡子等)特征,性别、年龄特征,情绪特征进行观测。      
3、内在属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观测对象的来源(居住地和就业地)、年龄、婚姻状况、使用手机的型号、线上的兴趣偏好、购物偏好等进行画像。    
在设计周期间,为了动态展示各个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情况,我们利用城市象限的可视化方案结合 DataV 技术,研发了“人迹”大栅栏人本观测平台,对北京坊(含劝业场和城市馆)、杨梅竹斜街和大栅栏西街的人流进行动态分时、分日统计和发布,并对北京坊的来访人员进行 了画像和属性展示,包括每小时来访者的居住地分布、来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有车与否、手机品牌、线上兴趣和网购偏好进行了动态展示(数据来源:TalkingData)。

这些收集的数据分析出了各种有趣的结果……大数据告诉我们:今年究竟是谁,来访了大栅栏?

设计周前后,实验室在大栅栏区域随机拍摄了上千张行人照片,并且基于拍摄的照片进行了行人面部特征和情绪特征的识别。    


“观众”——大栅栏人本观测图像识别
这里有一张满分笑脸!


在过程中,我们偶然拍到了这样这一张笑脸,通过图片情绪识别,我们发现这位女士的表情是如此的完美。这是一张Happiness为满分的笑容,毫无杂质,在我们识别过的数千张照片中,这是首张纯粹的、满分的笑脸。    
熊老师团队以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和茶儿胡同作为样本街道,基于街道拍摄的行人照片,进行了上百位典型行人速写,以洞察该地区行人的典型特征、发掘图片背后的故事。比如大栅栏的居民,茶儿胡同的孩童,以及设计周期间活跃在杨梅竹斜街的大栅栏“领航员”们。    


拍摄的照片除了支持行人速写,我们还从性别、年龄和情绪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图像识别,并且对 “设计周”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设计周之前(上)和设计周期间(下)杨梅竹斜街访客年龄结构    


设计周之前(上)和设计周期间(下)杨梅竹斜街访客性别结构
我们发现在 “设计周”之前95%的行人面部表情为中性(即面无表情) ,喜悦的只有5%;而在“设计周”期间中性情绪为主的行人只有 58%,而喜悦情绪为主的行人比例则提升到了23%。由此可知, “设计周”活动显著提升了杨梅竹斜街来访者的快乐感。此外同样在设计周期间,非设计周主办地的大栅栏西街,其喜悦的行人比例仅为 12%,所以杨梅竹斜街的行人比大栅栏西街的行人更快乐。
 

项目背景

大栅栏更新计划展 | 大栅栏规划3.0
 大栅栏规划3.0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宏观指导更新,在大栅栏经历从控制性规划到软性更新的节点规划,从建筑层面分析到了功能层面,以城市策划的思路引导了大栅栏更新计划5年的工作,为了探索大栅栏更新计划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启动和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HCC)合作的大栅栏适应导则及建筑改造导则研究工作,与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大栅栏大数据体系研究,与深圳山寨城市合作的大栅栏影响力评估项目以及和北京服装学院智慧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的大栅栏社会空间性发展研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项目,为大栅栏下一阶段操作提供指导,同时解决在前五年工作中的问题,例如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不断变化的政策对街区改造实施的影响?胡同中面临不同主体对于房屋改造的不同诉求?改造规则/工具箱如何在居民中进行推广实施?以及大数据时代下,更多的研究、设计、商业评估等措施如何在大栅栏基础上更合理更有依据的去分析?大栅栏这样的旧城改造项目如何进行全面评价?如何评估不同动态因素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指标以及其量化价值?如何通过影响力评估来指导实施规划与资源投入?  

大栅栏规划3.0 | 观众
街道是人的通行、休憩、交往之所,有看人与被人看的乐趣,应以人而不是小汽车为本。2016年,北工大、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城市象限、亿阳信通等单位联合创建人本街道实验室,融合城市设计、交通、旅游、文创、传媒、大数据挖掘多方力量,研究人的需求、人的构成、人的故事。在大栅栏跨界中心支持下,实验室以杨梅竹斜街等胡同作为首批样本,展开长期人流检测、行为观测、文化展览,为设计提供人本支撑、为跨界提供交流平台。“观众”活动开启SEEING PEOPLE序幕,展示国内外近百条典型街道行人速写,邀请公众参与北京胡同人本检测与交流,方寸之间,看她、看我、看你,看世界。

 点击 “人迹”——大栅栏人本观测平台,在浏览器中观看系统动态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