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文化之旅 | 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北京印记
2018-09 26



一群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视觉传意课程一年级的学生,于今年五月参加了北京考察之旅。详细了解了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有机更新发展历程,并深度交流了大栅栏连续7年承办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经验。


仅仅几天时间,同学们走访大栅栏片区内的胡同与店铺,在北京城的其他区域进行资料搜集,包括摄影、访问以及亲身体验。回港后同学们整理好在北京搜集到的素材,再引用部分其他文字图片进行编辑工作,再而设计成一本可读性和趣味性兼备的书籍。


同学们经过图文编辑、多次排版、反覆修订、样本制作等过程,在数星期内,完成了他们第一次设计的书籍作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香港知专

设计学院

9.26~10.7

 茶儿胡同甲6号







印 记




在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布展现场,“大栅栏”公众号采访组到现场采访了赵老师,就本次展览的设计初衷、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感动瞬间、对杨梅竹斜街为代表的胡同印象进行了交流。



BOOKSTORE



大栅栏:请您简短介绍下本次展示的学生作品及创作背景。

赵老师:今年五月我们几个老师带学生来北京,总共就七日,我们拿出了三个半天时间让学生选择一个地方做调研,不少学生选择了杨梅竹斜街,他们回去的功课是制作一本书,包括文字内容和书籍设计。其实从香港来之前,我们了解大栅栏更新计划时间不长,但杨梅竹斜街享有“书香胡同”美誉,让他们更有兴趣去走去感受,看看沈从文创作的故居与胡同店铺,和居民们聊聊天,基于对杨梅竹斜街的史料采集及他们现场资料搜集最终制作成一本书。

四位以杨梅竹斜街为主题的学生书籍


赵老师:这次来京的学生学的是Information design(视觉创艺)和Experimental book design(实验性书籍设计)两个不同专业,所以他们的作品呈现的也是两个不同类型:一种是倾向于文字逻辑和图表信息传达,从书封看的出来这一类是常规书的开本,他们是念视觉创艺专业的;而实验性书籍设计专业的学生做出来的则是形式感更新颖,以装帧效果更特别来吸引人。

当然,我们的这次“北京印记”作品还有关于南锣鼓巷的,学生们书名命为《南辕北辙》;没来京的同学创作的是香港果栏地区有关的书籍。


大栅栏:这是您第一次带学生来北京展示您和学生的共同作品吗?
赵老师:的确是第一次。过去来北京更像是旅游、公干或与学校有关的计划,也没有特别去逛过胡同,所以这次带学生过来不希望像旅游一样,希望他们多体验下中国文化,也就选定了北京的胡同。

大栅栏: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您对哪个作品印象较深?
赵老师:学生在创作中有一段介绍最让我感动,我跟你分享:“左乐然的《楊梅竹斜》写到这街充满了不同特色的店鋪,人们努力承传和建设新的文化 ,他們的那份熱情和努力刻在我的心里,亦成为了我的书籍设计的核心。”


赵老师:创作杨梅竹斜街这条街的书籍前,我给学生建议需要预先构想下自己的读者,介绍这一条街的感觉要像让读者看着书想找宝藏一样来发觉这条街。

以左乐然这本《杨梅竹斜》为例,她从历史展开交代,同时读Information design这一课程的学生更有必要把地域性交代清晰,作者用Graphic表达出地理位置,用提炼的简洁线条表现出这条胡同位置及周边胡同。书中介绍了这条街的历史文化地位,中西艺术融合的特征,承传和创新在店铺中得以体现。店里物品是传统的,却用创新的方式展示出来,古代瓷片在地面玻璃隔中,以及其现代的橱窗展示。这本书整体掌控很好,脉络清晰,是学生两个月内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

大栅栏:这次带学生观察,您对杨梅竹斜街这条书香街有什么期许?
赵老师:杨梅竹斜街现在有商业也有民居,两者结合的很融洽。如果都是商业,人太多,感觉会不好。现在老百姓坐下聊天,孩子们跑来跑去,这样的氛围很亲切,很舒服。商店也不喧闹,比较有文化,店铺各成风格。希望以后入驻类似的文化店,比较安静。


书香杨梅竹

杨梅竹斜街上的模范书局


赵老师:学生的作品观察的都很仔细,见字见书如身临其境的感官。这次学生展品中,除了前面介绍的普通开本的书籍,更有一些书籍装帧类作品,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老北京布鞋造型来制作的《内联升》,以茶饼造型制作的《张一元茶庄》,对胡同天线充满好奇的《天空留连》等等,欢迎大家去现场体会他们的作品。


--部分作品展示--

《内联升》蔡昇融


《张一元茶庄》何彦琳


《天空留连》吴颖畅


香港知专设计学院文化研习及书籍设计

《北京印记》统筹与导师团队:

何美玲 / 赵倩娴 / 邓文浩 / 杜秋燕 / 蔡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