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竹斜街: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再更新
2018-12 05

       对老城改造进行有机更新,是历史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历史街区通过保护复兴重新融入当代的城市生活。大栅栏更新计划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下应运而生,也是在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政策的指导和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创新实践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基于微循环改造的旧城城市有机更新计划。

       大栅栏更新计划于2011年启动,经过七年的努力,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已腾退居民790户,疏解人口约2063人,拆除违建53处,广告牌匾51处。15处历史建筑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25处重要风貌建筑立面得到原真性修缮,75%普通建筑立面按照不同建筑元素进行弹性设计与改造。通过大栅栏更新计划,腾退后的空间一方面改造成公共厨房、邻里共享空间、内盒院等满足在地居民的生活性服务功能,另外也结合杨梅竹斜街的区域文化特性,适度引入了以书店出版、独立文化传播及生活方式新商业为主的文创体验产业。

杨梅竹斜街改造后保留着古朴书香,人文气息与市井文化交织


       历经七年的探索与尝试,从试点示范到社区共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2017年后,在北京新总规的要求下,杨梅竹斜街有机更新模式立足于老城保护与复兴并重发展的指导原则,响应新总规对首都北京四个中心功能的实施落地,重新总结过去的经验,如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如何让老城复兴形成更良性的循环,不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更要对各种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业态、社会心理等软环境进行延续与更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杨梅竹斜街街区实施主体、原居民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并实践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有机更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态营造正在进行。


 大栅栏原住民和规划师们


文化织补与在地再生

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通过自愿式腾退释放出的零散空间,作为活化利用的文化再造试点,初期以设计师、艺术家为主要力量进驻,通过城市策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跨界平台进行推动,形成了一条浓郁的文化艺术底蕴的杨梅竹斜街。大栅栏更新计划通过持续不断的挖掘在地居民需求及在地文化的价值,2017年之后,一方面对文创产业进行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深入推动文化与社区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杨梅竹斜街书香街区的历史韵味。


外国大使夫人学习瓷器修补和鉴赏,感受胡同文化


济安斋书店,也是家庭博物馆

      王回回狗皮膏药第21代传人王秀仁选择留下来,从狗皮膏药老店到为了维持生计售卖医药书籍的小书店,随着杨梅竹斜街有机更新计划的推动,再到现如今的“济安斋”书吧,400年王回回家族历史博物馆成为杨梅竹斜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济安斋书店发发呆,看看杨梅竹斜街街景何尝不是一种美



      郭巍是中国非遗手工艺金丝彩釉画传承人,他很认同杨梅竹斜街的社区营造方式。2018年他受邀入驻了杨梅竹斜街79号,以“本然造物”为品牌名开了一家掐丝珐琅画传习馆,也正符合运营方规划中定位的手工艺复兴与本地改造的多元利用。

虽然才入驻几个月,但掐丝珐琅画引来无数居民的关注,79号隔壁的刘大爷和张大妈原本就是手工达人,每天都会来传习馆掐丝彩绘,一起体验传统手工艺。张大妈感叹到,掐丝珐琅画让他们老两口再次共同创作手工画,传习馆让中国民族遗产得以传承。张大妈还经常给传习馆的工作人员做点家常菜。融洽的邻里氛围与诚信求实的商业文化碰撞,创新型文化产业与历史老街区的融合,这不正是古朴街区中焕发的新活力吗?

刘大爷首幅作品“五牛画”

杨梅竹斜街手工达人刘大爷张大妈


大栅栏更新计划走过七年,从试点示范到社区共建,现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熟,在地居民与文化品牌以及文化品牌之间和谐共生,居民既被街区的文化氛围感染,更是积极维护这种文化氛围,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链内循环运转良好。通过新鲜血液的注入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加,提升了社区本地商户和居民的文化自信。


多方携手共建社区

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业态的相互混合,对于项目实施方来说,仅仅是大栅栏更新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政府及引入的各种社会资源要与在地居民一同进行社区生态的营造。

在大栅栏片区的三井胡同21号正在经历着“空间改造—公益社区—大众共建”的过程,考虑到片区缺乏公共阅读与文化交流空间,由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联动在地商家Page One书店共同运营的社区公益图书馆在2018年正式亮相,90平米的空间改造为多功能阅览区、放映区以及社区菜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书籍借阅,为儿童提供读书及写作业的方便场所,同时定期举办居民读书会活动,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社区公益图书馆在招募志愿者时更是吸引来不少周边居民、外区文化工作者及企业、机构志愿者。西河沿街居民欣姐很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图书馆志愿者,主动在图书馆分享茶文化、教大家品茶。“志愿者因为相同的价值观走到一起,并希望为社区做点什么,我们时常不断碰撞点子,讨论中开辟了不同的选题分享会。”

公益图书馆的胡图茶社,在地居民与外来朋友饮茶,读道德经


大栅栏社区图书馆已经开放3个月了,目前每周安排了六场活动,更有老外参与学中文,胡同文化也走向国际化。不少企业志愿者,也将互联网思维的阅读方式和文化体验带来这里,希望给老街区带来变化。的确,大栅栏更新计划为这一切提供了氛围和空间,这几年从社区共建到逐步形成内生、渐进式、有机生长的可持续状态,铺天盖地的全民参与发展的时刻已经到来。



精细化治理下的城市生态营造

大栅栏街区是古都北京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地,即便五十年前,有着600年历史的大栅栏还一直是北京当之无愧的CBD,也是北京最热门的商业闹市。作为北京老城区的一个符号,大栅栏的更新再生不仅仅是京畿心腹之地胡同生活方式的重生复兴,它对其他城市的城中村、里弄等城市旧区改造更带有示范效应。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栅栏在区政府的主导下于2017年先后完成了街区诊断、街区整理计划导则以及煤东示范区城市设计,杨梅竹斜街启动智慧人本公共空间,将环境提升与智慧管理进行联动,同时在产业结构与功能上从更深层次的问题着手,深入到每个社区单元,每条胡同,每个院落和每个家庭。以人为本,通过民意征集民意立项,以外部资源影响当地社群融合的人口结构,在空间能导入优质的文化运营项目,让在地居民受益,在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业态、社会网络等多维度进行整体城市生态的有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