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北京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社造故事
2018-12 21

2018年10月27-28日,第二届全国社区发展与社区营造论坛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梁肖月为大家分享了北京大栅栏街道社区营造的经验

本文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梁肖月分享关于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探索之《北京大栅栏街道社区营造经验》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梁肖月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来自北京的大栅栏,不知道在座的伙伴们有多少去过北京,有没有去过大栅栏?我们团队在大栅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们在一路做组织培育、一路用社区营造的理念陪伴这些社区居民之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想跟大家介绍我们是如何入手做社区营造的。第一个就是寻找能人。其实在我们看来社区营造最关键的环节,是把社区内部的能人调动起来,比如社区居民、大爷大妈等,然后大家在一起共同去做一件事情,其实也就是一个共同营造自己生活氛围的过程。


     由于我们是一个有高校背景的社区营造研究及实务型团队,希望尝试从社区居民的内生需求作为来引导大家想做的事情,那将是一个怎样的路径或过程?

-大栅栏社造路径图-

根据自组织过程理论的图谱,我们探索了一条理论结合实际的落地路径图。


进驻

    我们团队是2014年2月进驻的大栅栏,五年来我们在清华大学沈原教授和罗家德教授的带领下,一直在探索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这件事情。

-进驻大栅栏-

那么大栅栏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我们做了社区的资源调查,由于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所以我们会重点调查社区社会组织的现况,发现很多的社区社会组织实际都是“僵尸”状态,或者是给到任务才会去做,面对这种很僵化的状态,我们要怎么去做?

-社区营造培育流程图-

实务

     这是大栅栏我们从2015年开始梳理的一套实务工作路径图,每年我们都会做几个常规的工作:

-实务工作路径图-

     第一个就是社区营造培训班,是给能人的培力过程,通过讲解案例,告诉大家别的地方是如何做的,例如台湾社区营造在最初的培训班中给了大家一个很好地启蒙作用。

       之后是以引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微公益创投以及组织培育的过程,以陪伴式培力的方式引导社区居民做他们想做的事儿,从“要我做”逐渐转变为“我要做”的过程。通常最初加入的社区能人,是老党员们,还有一些非常有热情、有想法、有意愿在自己社区作一些事情的社区居民。这是我们通过社区公益宣讲会的方式,讲明如果想要在社区里面做一件事情,大概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如何加入这个过程。

      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慢慢在这个能人身边就会聚集一些相类似的人,形成了一个初级小团体。

     在这一阶段,我们会用第一桶金项目大赛的方式,辅导这个小团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当大家发现一个社区问题的时候,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有的资源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最终通过大家的力量为社区做一点点改变。实际上我们在使用社区营造这个理念时,希望社区社会组织来发现社区的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力量把这个问题进行一定的转化和解决,而非是靠我们这些外来的组织发现和解决问题。

      当有了这样的意识并培养了相应的能力之后,社区里相当一部分唱歌、跳舞、健身等文娱型的组织,是否可以通过引导关注到社区公共事务或特殊人群,转变为具有社区教育或文化宣传功能的组织?从内生需求转变为社区服务,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带给更多的特殊群体或社区事务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区的温度。这个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方法叫做“社区民生议题讨论会”。

       当社区里的社区社会组织越来越多,组织间开始形成了社区合力之后,我们会使用“美好社区供需协商会”的方式鼓励大家更好地连结,有分工、有合作,组织间联合起来做些改变社区氛围的事情


做分析

-微公益创投培育统计表-

    这是我们在实务工作过程中,大栅栏社区社会组织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从2015年开始的第一年微公益创投培育了20个社区社会组织,第二年继续培育了24个社区社会组织,循环往复,目前已经培育了42个社区社会组织。

-微公益创投培育分析表-

    我们分析了三届微创投的组织情况,发现文体娱乐类的社会组织占比非常大,同时发现了一些文娱类的社区社会组织开始关注社区服务、社区民生的工作,其实有些组织成员就来自这些特殊群体。所以我们想是否有可能引导有意愿尝试做社区服务的组织,开始关注社区其他实务和特殊人群?

       在五个月的民生会过程中,一共有19个社区社会组织申请了社区民生类的活动,服务对象包括助老、助残、家庭和青少年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社区内社区社会组织之间开始有联合行动了,所以才会有了协商平台的搭建过程。

-社区民生议题讨论会成效分析图-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这是一个社区里的五个社区社会组织如何一步一步联合起来、共同做社区公共事务的故事。

小故事

刚开始是两个相似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的联合活动,之后因为大家有了服务他人的想法,把社区里的助老队也联合起来。之后为了“不留下一片垃圾”,把社区里两个环保队伍也联合起来。大家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组织擅长的工作,有分工、有合作,并且把整个活动的覆盖面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扩大,最后由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协力办大事儿,实现“大栅栏人办大栅栏事儿”的目标。

在培育的过程中,大家会将社区营造内化为自己做事情的习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真正实现了把“别人的事儿”变为“我的事儿”再到变为“我们大家共同来做的事儿”的过程。

    随后我们梳理社区社会组织协商平台或联合会的架构,我们发现在这里面需要动员和鼓励社区能人和社区社会组织由“参加”变为“参与”,按照“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来鼓励大家做事情

-美好社区供需协商会-


连资源

     其次需要有一些外部力量,比如像我们这种社造枢纽型团队做陪伴式培力的引导工作,培养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识和能力。

      再次是街道办事处或社区两委一站,不再是自己冲在前面做事情,而是给予社区社会组织支持、监督、培力和资源协调的作用,鼓励大家做符合社区需求的事情。

      同时社区社会组织需要跟社区两委一站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自我造血的意识和能力,不再是“要我做”,而是变为“我要做”,从社区或街道范围内开始,逐步培养其外部资源筹集能力,联合多方力量解决自己发现的社区问题,保持组织自己的特色,并且可以把它更好地发挥出来,为社区的居民做更多更实际的服务,最终形成整个社区的合力,比如形成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或协商平台的状态。


评估

      最后是今天上午罗家德老师分享过的组织评估的工作。

-大数据评估操作方法-

    在大栅栏我们团队除了做了很多实务性的组织培育的尝试和探索以外,还希望将现在繁杂的工作流程化、趣味化,实现“人人做社造、快乐做社造”的理想,用与时俱进的方式、用大数据的方法来改变现有的评估过程和评估方式,将以前那种定时、定点、只有专家参与的评估方式,转变为每一次、过程性、全民都可以参与的360°的评估方式,这就有了大数据评估和360°评估的操作流程。

-360°评估操作流程图-

    同时我们最关键的是加入了一个叫组织互评的评估维度,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暂时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后期我们也会将所有探索的过程和经验梳理成书,分享给更多的伙伴。


结语

    最后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做的这些事儿,是因为我们爱我们生活或工作的社区,为了社区的今天比明天更美好,希望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思考,最重要的是行动,多方可以坐下来共同协商,最终解决社区的问题,实现美好社区家园的梦想。

-社区营造的目标-

很荣幸与您分享大栅栏社区营造的故事,谢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社区营造乱谈公众号

全国社区发展与社区营造论坛

由全民社造实践平台发起,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民政局共同指导,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双流区民政局大力支持,成都市双流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