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院落专题 | 北京胡同里的“共生院”
2019-04 08

近日,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栏目来到北京核心区几大胡同走访,就目前北京胡同“共生院”的改造思路、发展模式以及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同时后期演播室邀约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欣葵、媒体评论员朱煦,与专家们共同讨论眼下北京核心区老城保护的热门话题“共生院”。

“共生院”模式有三种特点: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文化共生。而“共生院”实现留住居民和新引入居民或功能共生,首先是建筑共生,保留的传统建筑与植入的现代建筑共生;其次是居民共生,老居民与新居民共生;最终是文化共生,传统的院落居住文化与现代居住文化共生。


茶儿胡同微杂院

“微杂院”共生院位于北京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院,距离天安门仅1km。微杂院项目属于杨梅竹斜街有机更新项目(2011年启动)其中一个试点示范院落,院子过去是典型的大杂院,曾住着14户人家,经腾退后目前还剩3户常住居民。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大栅栏片区城市更新服务主体,于2013年引入标准营造事务所改造“微杂院”,形成了如今老居民与社区公共空间并存的“共生院项目”,该设计让历史悠久的北京老城胡同与四合院恢复生机。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改造前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改造后

“微杂院”共生院作为一个非盈利性质的胡同改造项目,意在实践和展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共生与微更新的一种模式。“共生”作为贯穿项目始终的核心理念,并不是对各要素的简单并置,而是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寻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促进。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监王熙雯向北京电视台记者介绍茶儿胡同微杂院项目时说到,“微杂院”是以提升社区与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尝试,是大栅栏片区老城保护典型的“共生共建”案例。2013年,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腾退后的空间再利用,“共生院”、共享空间这一概念即是在那个更新阶段诞生。北京胡同缺少公共空间,老人的比例偏多;以改造公共空间为种子,来影响周边的环境和生态,这是个逐步培育的过程。于是我们作为实施主体公司提供平台,引入社区规划专家学者、设计师、艺术家、在地老字号、手工艺人来此交流互动,定期举办主题论坛、展览展示、学术沙龙及社区居民活动,解决城市微更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微杂院”这个以提升社区与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尝试,获得了广泛关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曾评价说,“‘微杂院’项目无论从规模体量还是目前的社会影响力,也许都不能与明星建筑师的大型项目等量齐观,但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和具体地域性聚居形态的应对和处理给业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更是受到国际赞誉,它于2016年获得了阿卡汗建筑奖,这是继李晓东的桥上书屋之后,中国建筑师的作品第二次获奖,更是当年唯一一个中国项目获得阿卡汗建筑奖的作品。


草厂四条胡同&三里河春风习习书店

2018年,北京市开始全面启动胡同“共生院”模式。位于草厂四条胡同的共生院也是改造了老胡同里的平房院落,使之成为一家公司的员工宿舍,这让住在这里的新居民王佳男不仅对北京胡同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通过和这里的老居民相处的过程中,对北京文化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改造草厂四条胡同民宿的北京索柏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范楷说:“其实我们并不是拿它来盈利的,或者我们拿它来维生的,我们更想把它定义成为一个城市的客厅,这样的话就是说人们能从我这个地方不但能得到一个美的享受,也能更多的把我们北京的文化向所有的,像包括我们全国各地,包括我们全世界各地的朋友做一个传播。”

像这样以北京胡同为特色的民俗旅游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喜爱。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民俗旅游总收入13亿元,接待人次为2042.3万人次。

位于东城区三里河地区有家“春风习习书店,同样作为民居腾退后的改造空间,因其舒适自然的环境,种类丰富的图书,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慕名前来。

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负责人叶子说:“把纸质阅读这么一个业态开在老街老巷里,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可以观光我们的老城区历史遗留风貌,同时可以和这种稍微前端一点的这种业态进行一种碰撞。”


专家访谈&百姓评价

看完茶儿胡同微杂院共生院城市更新“新形态”,草厂四条胡同原居民与新居民的民宿模式,“春风习习”图书馆纸质空间业态在老巷中的呈现,那么“共生院”模式还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是否所有胡同和院落都适用“共生院”模式?我们听听首经贸大学教授刘欣葵、媒体评论员朱煦与大家分享的结论。

  朱煦认为,文化不仅仅与艺术相关,它其实与我们现代生活文明紧密联系。刘欣葵认为,新的文化产业置入到老北京的胡同里,一是文化资源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培养我们的文化基础;二是新的文化产业把老北京建筑文化遗产变成了文化资源,把它显化出来了;三是文化产业把所有好的文化要素在这里激活了,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产值。整个是一个文化的再碰撞,升值的一个过程,能够整个带动北京老城这些稀缺文化资源。

  如今,胡同正成为北京历史文化与现代的桥梁,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共生院模式在大栅栏更新计划中是前瞻性的院落改造示范,围绕“共生”“共建”“共治”“共享”,大栅栏片区还有城市绿色更新示范基地、内盒院、城市会客厅等等助力和谐宜居之都、美丽街区建设的典型案例,在之后的报道中我们将陆续推出。




大栅栏更新计划”于2011年启动,是一个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微循环城市有机更新改造计划。在西城区区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政策的指导下,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区域保护与复兴的实施主体,正努力创新实践老城更新,传承中国历史文化。
作为政府与市场的对接平台,迈入第八年的“大栅栏更新计划”,通过与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艺术家、文创设计师以及商业运营者合作,探索并实践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