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
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创始于2001年,自200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后,受到国际瞩目,今年已是第七届。有别于附属在整个威尼斯艺术体系下的活动,鹿特丹建筑双年展是独立筹划的展览,主题聚焦国际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对当下及未来重要趋势提出独到且先锋的观点。如今,它已然成为鹿特丹的城市标志,更确立了鹿特丹作为荷兰当代建筑首府的地位,也为其他世界各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参考范例。
今年4月22日起持续十周的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在鹿特丹莱茵港开幕。本届主题为“The Next Economy 下一个经济模式”。展览力图打造21世纪城市未来可能性的互动平台,促进对话与展示交流,提出社会导向的城市经济模式,尝试有意义的就业驱动,集约使用自然与人力资本,从而达到产生巨大社会包容性的目的。
总策展人 Maarten Hajer 作为荷兰内阁的资深顾问和国际舞台上研究城市未来的重要学者,以及多年作为荷兰国家环境评估署署长的丰富经历,超越了一般的建筑双年展以建筑师或建筑策展人为主的策展局面,此次双年展将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
图片来源于IABR官网
本次展览共分为健康城市、社会包容城市、生产城市和可持续性绿色城市四大主题,共展出了来自53个国家的283组项目,展览汇集了位于57个国家的打开城市见解、让新的经济模式蓬勃发展的设计。(部分介绍文字来自UEDmagazine)
大栅栏更新计划@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
去年,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Maarten Hajer走访大栅栏后,高度评价了大栅栏更新计划的策略和行动。2015年11月,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发出邀请函,邀请大栅栏更新计划参与2016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成为中国单元的六个项目之一。
“大栅栏更新计划发展了包容式的城市更新策略,内生性地尝试可持续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所有参展项目中脱颖而出。”
——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Maarten Hajer
大栅栏更新计划是一个持续的、开放的、参与式、设计导入的旧城更新与社区活化实践,五年多来涌现出众多特色案例,面对鹿特丹建筑双年展有限的展位,一张1.5米 x 2.7米的展桌,结合本次“下一个经济模式”的双年展主题,重点介绍了一个平台和两个案例。大栅栏跨界中心作为组织平台在实践模式探讨和设计师与实践需求对接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用一种“内生性”的态度持续地开展探索、实践、积累。
两个案例都是”内生性”的代表案例,扎根在大栅栏的设计团队“众建筑”的“内盒院”项目针对杂院难题不仅有设计解决方案,在经济模式上也有所突破,实现了原住民自愿部分投资参与改造。这点特别吸引了鹿特丹双年展总策展人 Maarten Hajer,他特意把东大妈和她的内盒院做成大幅壁画挂在展场醒目位置。
另一个案例,也是2014大栅栏领航员计划之一的“灯作”,针对大栅栏社区手工艺人的手工艺的传承与再开发主题:Atlas Studio 和周国立师傅两年多的合作发展出一系列的灯具、器皿等产品。Maarten Hajer 特别欣赏那盏挂在露天公共空间的大型吊灯。
现场展桌的呈现旨在打破传统展览垂直展板相互隔断的形式,让观众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游走,若对展桌某部分内容感兴趣可以停下细细阅读,甚至坐下来研读。全球城市更新的项目都在邻近区域,让观众在开放的氛围中相互比较。
大栅栏更新计划在鹿特丹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与相当兴趣,展桌前人流不断。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虽然大部分西方观众可能无法对大栅栏改造的特殊性、挑战性以及杂院等问题感同身受,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但大栅栏跨界中心的组织、策略以及两大“内生”案例与在地居民的共生互动的独特,在现场50多个参展项目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引起了专业人士与海外媒体关注。
南德日报记者 Laura Weissmueller
新苏黎世时报记者 Paul Andreas
德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记者 Vera Pache
策展人杨磊说:
作为策展人和城市研究者,我有幸参与了2011年大栅栏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第一次合作尝试,当时在旧继电器材厂组织策划的NOTCH“社区反馈”开放工作营和成果展至今仍历历在目。接下来的五年一直对大栅栏的实践与发展高度关注,直到去年设计周期间带鹿特丹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 Maarten Hajer 走访大栅栏才开始有了把大栅栏带去鹿特丹的想法。这和 Maarten 在全球寻找的社会包容的、非正式的城市经济潮流不谋而合。同时今年鹿特丹双年展关注的是城市变革的推动者和面向的人群的鲜活性,让观众不仅了解了设计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先了解它面对是什么样的人群,这也与大栅栏更新计划的气质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