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栅栏 > 历史及现状 >
口述历史
谢晓英(1964年出生于北京,景观设计师,居住在北京)
谢晓英
谢晓英(1964年出生于北京,景观设计师,居住在北京)

因为在板桥胡同出生和长大,我对胡同非常了解,也有很深的感情。从小我就到各地旅游,对于苏州和杭州的园林非常感兴趣。这些旅行经历激发了我想成为一名景观设计师。


1994年在阿姆斯特丹学习,完成之后我回到中国,但是当时没有太多的做景观设计师的机会。

当时社会上还不是很重视景观设计这个行业,找工作也比较困难。我在2000年开始正式做景观设计,主要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合作。2006之后,我开始从事公共领域的景观设计,像公园、街道等。


杨梅竹斜街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它是自然走出来的一条街道,而不是人工修建的。相对于东城和西城的很多街道来讲,它更有活力一些。另外,这里约40%的人口是原住民,很多传统手艺人也住在这里。

关于杨梅竹斜街的重建工作,我觉得速度有点急,我更希望能够慢一些,但是我很支持政府在街道规划时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这一做法。

这条街比较繁华,人口构成也比较多样。另外,这里有很多在不同时期修建的房子,体现了这条街的包容性。我估计在未来的十年,这条街将会发展得更有活力,更多元化。


我认为大栅栏是一个很大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发展依靠国家层面的基础设施的进步,比如给排水、供电和基础卫生设施。否则,保存地标/历史遗迹的工作就极具挑战性。

作为北京之象征的文化景观包含很多的绿色元素。北京因为胡同和四合院而被熟知,很多槐树在四合院里面伸展出来。住在没有足够多树木生长的环境,就像生活在沙漠里一样。


我们要做的是激励人们去主动地绿化自己的生活空间。人们可以在他们的家里面放更多绿色的植物,或者在阳台上种些花草。

人们应该有更多的公民意识,来提高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如果每个人都为环境美化贡献一点,他们会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并且后人也会从中收益。


北京不是一个像鸟笼的地方,它有着蕴含生命力和活力的文化地标。如果胡同是一个能够传承生命力的地方,它将给游客留下更长久的印象。仅有商业不能保持胡同的生命力;只有让原住民舒适地在这个地区生活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一个真正的大都市应该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像CBD区、大栅栏区、和平里区(规划于六七十年代的国有房屋)。这是一个多种生活方式的结合,其中包括传统住宅的保护。

不注重历史传承以及不考虑现有房屋的重建不是现代理念。这是人工建造的,就像一个舞台。


我在景观设计师身上看到了希望。起初城市建设规划者有着很棒的理念,但是很多情况下,决策者没有能让这些理念得以落实,他们不得不放弃。细节要求高和复杂性的项目的实施,需要优秀的设计、规划和资金支持。


或许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可以慢慢地看到这些设计所带来的改变。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下一代怎样评价现在的规划布局,以及这些设计在未来能够带来怎样的改变。


2012年8月于杨梅竹斜街